Alexandre Mattiussi说,最重要的是,真实地去生活。
Ami Paris创始人兼创意总监Alexandre Mattiussi
与全球品牌大使周翊然
转眼间,Ami Paris即将迎来品牌创立的第15年。从当初巴黎的一家小型精品店,到发展为遍布全球的时尚品牌,Ami Paris创始人兼创意总监Alexandre Mattiussi觉得,很多事情其实都没有变,“我至今仍然觉得Ami非常个人化。因为我做的每一个选择、每一个决定,以及我和团队进行的每一次创意对话,都是发自内心的。这个世界变化非常快,但我的品味没变。Ami Paris在努力保持这种个人性,也希望让人们感受到,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用心的、真诚的。”
Ami Paris成都拱廊街
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Ami会在成都,以巴黎代表性的“拱廊街”形式揭幕全新限时店,当初在巴黎玛黑区开设的Ami旗舰店,就开在了学校、水果店、面包店的周围,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体验,如今被Ami Paris创始人兼创意总监Alexandre Mattiussi与Ami Paris首席执行官Nicolas Santi-Weil带到了成都的商业核心地段。
走在这段复刻法式生活格调的长廊中,经过理发店、干洗店、鞋匠铺、珠宝店与面包坊等场景,Ami Paris的单品亦陈列其中,“巴黎的精彩在于文化、艺术、美食,还有下午六点下班后和朋友喝一杯的生活方式。”Mattiussi 解释道,“巴黎本身比我更有说服力,它就像一张明信片,而我想以这种方式向中国问候,分享此刻。这很影像化,充满诗意。”
的确,这种分享的形式打破了传统商业策略下产品先行的思维方式,而是优先刻画一幅值得向往和憧憬的生活场景,在当今都市的快节奏下,拱廊似乎承载了某种“庇护所”的意义,让人们“偷得半日闲”,Mattiussi告诉我们,“如今,我想重新找回品牌亲密感。你可以穿着Ami,在咖啡馆、家乡或工作中,分享你的生活。比起又一位名人穿品牌,我更感兴趣的是每个普通人的真实瞬间。”而这也是他想为Ami确立的未来方向,就像是随时陪伴在身边的挚友一样,“用更美妙的方式,贴近真实的人。”
“Ami Paris 是一个植根现实的品牌,我们渴望以友好且诗意的方式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。”首席执行官Nicolas Santi-Weil也在采访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,并分享了在他眼中,成都与巴黎之间的共同之处,“我们选择成都,正是因为我们热爱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、着装风格,以及他们在这座创意与活力之城的街头所展现的生活热情。”而将体验作为优先级,也是Ami Paris作为一家极具亲和力的时装品牌会长期坚持的策略,Santi-Weil提出了\"友好型奢侈品\"的概念,不只是提供合理的定价,还包括以同等尊重迎接每位新客,“即便是购买帽子的青少年也应得到最友善的接待。”让Ami真正成为每个人的“朋友”。
采访的最后,我们也让Mattiussi选出了他认为衣橱里必备的三件单品,“首先肯定是一条不错的牛仔裤,我喜欢蓝色带些复古水洗质感的;其次是白衬衫,永远不错的选择,”而最后一个位置,他选择留给驼色长外套,“它是我在Ami Paris创立第一天就设计出的首件单品,双排扣的驼色长大衣。即便你穿着破牛仔裤、旧球鞋,只要套上它,就能让你瞬间找到状态。”
McQueen的故事搬上戏剧舞台,还有多少新鲜感?
整个九月,纽约除了时装周的氛围之外,大家的讨论点还包括外百老汇公演的戏剧新作House of McQueen,题材瞄准了时装天才Alexander McQueen短暂却传奇的一生。
在McQueen去世后,各种关于他生前事的书籍、展览和影像作品层出不穷,当House of McQueen最初官宣的时候,我们最关心的是,这个已经被讲了无数次的故事,究竟还有哪些尚未被公开的细节,我们还能从中获得哪些新知。看点之一或许是McQueen的侄子Gary James担任本次的创意总监,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故事本身的真实和可信度,此外编剧Darrah Cloud、执导Sam Helfrich也都是戏剧舞台上的行家里手。而这次饰演McQueen一角的,是凭借着剧集Bridgerton出圈的演员Luke Newton,从各个角度看,这应该是一次高于合格线的创作。
但实际上,House of McQueen的反响并不尽如人意,戏剧评论界的专业人士指责这部作品过于扁平化,无法在两小时的时间里呈现足够深刻的思想洞见,故事情节浮于表面,只是将秀场上著名的桥段进行了二创。总而言之,House of McQueen并没有带来多少人们期待的新鲜感,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,无论是影视界、戏剧界,还是时尚界,当下都普遍缺乏创作新意。
就像不久前被路透的《穿Prada的女魔头》续集,也被指责造型退步,未映先唱衰的论调成为主旋律。而从《穿Prada的女魔头》到McQueen的故事,也都给创作者们提了个醒,想在知名“IP”上更进一步是非常困难的事,一味从成功经验中取经也只会让观众审美疲劳,我们需要警惕创作的边界被困在“功劳簿”上的事实,即便是在保守的环境下,也必须开辟出新的叙事空间。
MFIT的新展览,告诉你时装如何反映“精神状态”
本月初,一场以探索时尚与精神分析学之间关联为主题的新展——《服饰、梦境与欲望:时尚与精神分析》,在纽约时装学院博物馆正式启幕,是时尚史学家、策展人Valerie Steele耗时五年研究的成果。
“时尚是我们审视自我、也被他人认知的重要棱镜。它绝非肤浅之物,而应被视作传递潜意识欲望与焦虑的‘深邃表层’——我们无人能完全意识到自己传递的信息。”Valerie Steele解释道,而通过一系列精神分析学家的著作和观点,她得以找到另一种看待时装设计的角度,比如Moschino的巧克力礼服裙,是弗洛伊德“快乐原则”的体现;Rick Owens的女祭司造型,某种程度上呼应了荣格提出的“集体无意识”理论;甚至是Elsa Schiaparelli设计的镜面夹克,也被Steele以拉康的“镜像阶段”理论加以解读。
整个展览通过约100件经典作品,涵盖了Gabrielle Chanel、John Galliano、Jean Paul Gaultier等设计大师的经典之作,探讨了以梦、欲望、性别差异相关的六大主题,让时装变得更具有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。而即使是对于精神分析理论不甚了解的观众,也能从Steele的策展中感受到时装背后隐藏的创作意识。或许借由展览,可以唤醒我们内心某处未被感知到的部分,毕竟从生活出发,在选择着装这件事情上,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调用着自己的潜意识,只不过我们不曾真正严肃地审视它。
《服饰、梦境与欲望:时尚与精神分析》
纽约时装学院博物馆
2025年9月10日-2026年1月4日
编辑:Tristan、Yijie
撰文:Shanlai
设计:小乙
盛达优配-盛达优配官网-最大配资官网-长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