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初,毛主席在苏联访问期间做出重要指示,要求尽快收回英美法等国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的兵营。这一坚决态度令国际社会感到震动。尽管英美等西方国家不断提出异议,但世界各国的领导人清楚地意识到,毛主席在主权问题上从不妥协。
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,毛主席刚毅果断的作风便已显现。在“紫石英号长江冲突事件”发生前夕,即1949年4月20日清晨,英国“紫石英号”轻型护卫舰突然闯入扬州三江营附近的长江水域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渡江战役即将打响之际,中共中央已公开声明,严禁任何外国船只进入中国水域,否则中国将行使主权反击。
发现英舰异常行动的是第10兵团炮兵第六团。该团立即把情况报告上级,并通过鸣炮发出警告。紫石英号对此置若罔闻,反而继续向南京方向行驶。炮六团再次在距离英舰约三十米处鸣炮示警,但英舰非但没有撤离,反而将炮口对准中国阵地。就在英舰率先开火后,毛主席当即指示部队坚决反击。短时间内,炮六团的炮火在紫石英号舰体上制造了三十余处破损,使其不得不挂白旗投降。
英国并未为此道歉,相反,四小时后又派遣了一艘驱逐舰企图营救紫石英号。经过接近两个小时的激烈交火,驱逐舰也伤痕累累,无奈撤离长江。紧4月21日,英国远东舰队再次调派两艘军舰增援。尽管对方装备更为庞大,第10兵团依然顽强作战,最终付出252人伤亡和团长阵亡的惨重代价,重创了英方援军,对方只得撤退并经上海返回香港。
这场冲突震惊了全球。英国国内反对声音高涨,甚至有人扬言要对中国采取报复行动。前首相丘吉尔公开表示要捍卫“大英帝国”的荣誉,放话派航空母舰来东亚。毛主席针锋相对地回应称,英舰无端侵犯中国,主动开火在先,我方有权自卫反击。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此评价极高,称毛主席兼具骨气与胆略,是中国崛起的关键人物。有苏联政治局委员深思后指出,中国未来在美苏对峙中将发挥重要作用,理应成为苏联重点关注的合作伙伴。
实际上,丘吉尔口中的“复仇”不过是口头威胁。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,曾经高高在上的“日不落帝国”早已失去昔日力量,许多殖民地包括印度相继独立。此时的英国已无能力再发动大规模战争,何况对手是正在奋力崛起的中国。
随后几个月,中英双方围绕紫石英号事件多轮磋商。我方要求对方道歉,而英国却难以放下傲慢自尊。1949年夏末,紫石英号所在水域出现一艘客轮,借助掩护,紫石英号逃离现场。尽管解放军意图拦截,但因夜色昏暗且顾虑客轮安全,紫石英号最终成功脱离。实际上,多项迹象表明,这是毛主席有意而为。中国通过果断反击已彰显主权,允许英舰离开,则为对方留下了回旋余地。这种决策不仅维护了国家尊严,也体现了毛主席出色的政治手腕。与英国彻底反目的后果,并不符合中国更广阔的国家利益。
对于主权维护,毛主席始终刚毅坚定,但又不失灵活。1949年党中央迁至北平后,他再三在会议中强调,新中国绝不接受一切不平等条约,外国在中国将失去特殊权益。同年年底,毛主席亲赴苏联,尽管新中国急盼苏联支援,但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,他明确要求废除苏联在东北的特权,旅顺港必须归还中国。面对毛主席的压力,斯大林最终答应妥协。
1950年伊始,毛主席再次下令,由新中国代表团要求英美法等国撤离东交民巷兵营,并警告,如不按时撤走,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捍卫主权。1958年9月,中国公布新的领海宽度政策,将领海范围由西方惯例的三海里扩大至十二海里。西方各国反应激烈,毛主席则强势声明,任何越界行为,都不会被容忍。那一年,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希望在中国建立联合电台和舰队共管,尽管当时极需苏联支持,毛主席仍以主权问题为底线,坚决拒绝,这一事件也成为中苏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之一。
毛主席之所以被无数中国人称颂,不仅因为其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,更在于他以铁腕维护了国家主权,赋予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信和凝聚力。这样的领导者,无疑成为了每位中国人心中难以忘怀的伟人。
盛达优配-盛达优配官网-最大配资官网-长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