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2月,北京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文明的国际学术论坛,悄然引起了西方各界的关注。英国的资深学者马丁·雅克在现场发表了一段令人震惊的话:“中国的崛起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,它其实是一种伪装成国家的文明。”
这句话一传开,立马在西方政界、学界和媒体圈掀起了轩然大波。一方面,所谓“不可怕”,其实是在肯定中国和平崛起的姿态;另一方面,“伪装成国家的文明”则直指中西方在本质上的根本不同。
到底中国是个啥样的存在呢?为啥马丁·雅克会用“文明伪装成国家”这个说法来描述中国?他又看到了哪些历史背后的逻辑和文化的核心,让他年纪都79了,还能在中国研究的前线活跃?
马丁·雅克说的这话可不是一时兴起的,他研究中国快三十年,积累的体会才总结出来的。早在2009年,他的书《当中国统治世界》里就指出:中国不是那种按照西方标准的民族国家,而是一个拥有几千年连续文明的国家。这种文明不靠外国的制度体系,也不用靠武力征服来搞定团结。
在他看来,中国的认同感不是靠肤色、语言、宗教这些西方传统的民族国家逻辑来维系的,而是依靠一种穿越朝代、族群和地域的文明认同。从秦始皇、汉武帝、唐宗、宋祖到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,这种传统一直没有断裂。
这点,正是西方最难理解,也最难应付的地方。大部分西方国家是在近代民族主义运动中出现的。比如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,都是通过统一语言、民族认同和边界划定,建成的“民族国家”。他们的国家认同,基本上是工业革命、启蒙思想和殖民扩张带来的成果。
中国的国家认同,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《诗经》和《尚书》。在那些古书里,“中国”最开始是一个反映文化和地域的概念,代表礼仪之邦、文明之地。而到了周朝,华夏逐渐成为统治集团的自我称呼,强调礼仪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感。
这种文化上的认同逐渐演变成对文明的认同,并最终成为国家认同的基础。所以,说到“中国”,并不是单纯指边界和主权,而是“国”与“家”的结合体,体现出家国一体、以文明为核心的共同体意识。
在历史上,每一次风云变幻中,这种认同感都变得格外稳固。从匈奴、鲜卑、契丹、女真、蒙古到满族,这些曾经占领中原的民族,最终都被中华文明所包容、融合。他们攻占的是王朝,但融入的却是文化。
正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如此之强,才会出现元朝、清朝这些“外族政权”,可他们依旧坚持以中原正统为自我标榜,延续使用汉字、科举、儒学等中原传统制度。
在西方历史上可没见过类似的情况。罗马帝国一被蛮族攻占,就彻底崩溃,整个文明体系也随之分崩离析。拜占庭虽然接着延续,但其实也只是残存的残影而已。而奥斯曼帝国和大英帝国,曾经风光无限,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、凝聚性强的文明整体。
不光是历史上,文明的影响一直在继续发挥作用。近几年,中国的高铁网在十几年内就遍布全国各地,扶贫攻坚也用了八年时间,让近亿人顺利脱贫。这些看似经济方面的成就,实际上反映出一个文明国家长期以来的团结统一、组织严密和协调有序的表现。
中国的发展可不是单凭行政命令就能搞定的,而是建立在一种根植于文明基础之上的社会组织模式上。家庭为核心,地方听从中央,整个社会结构稳稳当当,语言文化统一协调,这种自发形成的秩序感,才是真正让国家运转顺畅、高效的秘密法宝。
在教育方面,文明的传承尤其明显。中国的方言繁杂,但汉字始终保持统一。从战国的篆书,到秦朝统一的隶书,再到如今的简体字,无论是广东还是黑龙江,大家都能理解教材、阅读新闻、完成试卷,表现出语言文字的强大凝聚力。
这套统一的文字体系,加上从小接触的中华历史和传统节日,让许多中国人不管身在何方、归属哪个民族,都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认同感。
春节、中秋、清明这几个节日,不仅仅是休假的日子,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时刻。每次一家人聚在一起,都在加强“家国一体”的观念。相比之下,西方国家很难体会到这种情感,他们推崇个人主义,强调个人的自由,可也因此失去了那份凝聚力和整体感。
马丁·雅克指出,中国的稳定不靠强人统治,也不是靠严厉的压制,而是靠“文明认同”来支撑的。这种力量算得上是软实力,悄悄地影响着人心,却渗透得很深。
中国的文明不仅在内部紧紧团结着人心,还向外释放着影响力。从东亚文化圈到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中国靠着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,逐渐渗透到邻近国家。日韩越柬老等地,在语言、制度和文化层面都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,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辐射力。
古时候的丝绸之路,把中国的造纸、火药、印刷这些技术传到西方,而到了今天,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、数字支付、绿色能源等领域走向世界。文明的传播,不再是靠军队,而是凭借吸引力。西方当然也看得到,不过,他们经常用“威胁论”来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。
美国多次试图用“文明冲突论”来解读中国的情况,但马丁·雅克觉得:中国的目标不是要取代谁,而是给世界带来另一种不同的选择。
中国一直强调“天下大同”、“和而不同”以及“美美与共”的理念,这些思想可是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沉淀积累下来的人生智慧。反观西方,那种零和博弈的思维习惯根深蒂固,难以领会东方的共赢原则。拿印度比吧,虽然也是个文明古国,但终究没有打造出像中国这样统一的文明国家。
印度因为种姓制度、宗教分裂和语言多样,导致至今还是一个多元化但比较分散的国家。而中国呢,从秦汉开始就已经推行了郡县制和统一的官僚体系,逐步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和高效的治理传统。
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,成为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基石。其实,马丁·雅克早在本世纪初就常常跑东亚一带,特别是中国,走得挺勤。
起初他并没有立刻认同中国模式,而是在亲身考察和深入研究后,慢慢意识到中国的独特之处。曾经在香港,他亲历家人的不幸事件,这段经历也促使他推动了当地反歧视法规的制定。也正是这段经历,让他更深刻地领会到中华文明中“包容性”的真正意义。
一个文明强大的国家,不是靠征服别人,而是靠吸引人心,马丁·雅克在TED讲座里提过这事儿。他说,咱们中国的崛起,并不是去挑战谁,而是重新塑造世界局势。这不是单纯的国家扩展,而是一种文化的再度崛起。
他提到,中国并不追求军事上的霸主地位,而是更看重经济影响力和文化的吸引力。和西方过去的扩张方式完全不一样。比如说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其实就是古丝绸之路的现代版。借助基础设施建设、互联互通和文化交流,中国把自己的发展经验传递给更多的发展中国家。
这种文化传播,不靠兵戎相见,而是通过合作搭建起来的。文明的核心,能够穿越岁月,从大禹治水到嫦娥奔月,从愚公移山到高铁飞驰,中国人民一直坚信,只要用双手和智慧,就能扭转命运。这份精神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。
西方的故事里,诺亚方舟是靠神的引导,躲避灾难;而咱们中国则更讲究靠人的力量,战胜自然。这两种思想差异,可就塑造出完全不一样的文明发展道路。
马丁·雅克之所以觉得“可怕”,是因为他看到中国文明那种自我生长和再造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。他担心的不是中国的GDP,而是一旦这种文明的核心理念传遍全球,西方一直掌控的国际秩序,可能会被彻底打破。
令人害怕的不是中国的崛起,而是文明的重振。这种重振不依赖战争,也不依赖殖民扩张,而是凭借几千年来一直坚持的文化自信来实现的。如今的中国不是在跟谁较劲,而是坚决走自己的道路。
马丁·雅克已经搞清楚了,中国不是个参与者,而是规则的制定者。他提醒西方:别再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中国,否则只会越看越摸不着头脑。
中国的文明,谁也不能说了算。中国的崛起,背后其实是拥有五千年传承的文明在逐渐复苏。这个文明不是靠武器,而是靠文化的传承,不是通过扩展领土,而是在内部凝聚力量。马丁·雅克看明白了这些,所以才提出那个令人深思的评价。世界也该换个角度看待中国,不是当对手,而是当伙伴来交流。
盛达优配-盛达优配官网-最大配资官网-长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